國際電聯(ITU)確定今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為“信息通信技術: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”。這一主題有何時代意義?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培芳認為,世界電信日主題切合新經濟的時代特征,與我國依靠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謀而合。中國電信業發展應遵循新經濟發展規律,樹立以人為本、合作雙贏的統籌發展觀念,在平等、合作、互動氛圍下打造共生產業鏈。 “信息通信可以在改造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中發揮重要的作用”,楊培芳以一組數據為自己的觀點作出佐證:中國能源產量居世界第二,能源消費量占世界的11.2%,但能源效率只有30%,而發達國家已經達到50%;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占73%,石油占18%,天然氣占2%,水電占6%,粗鋼產量居世界第一,高品質鋼材卻要靠進口?梢,中國能耗結構并不合理。按照傳統增長模式,我國單位GDP所耗費的能源是世界發達國家的2~3倍,靠這種增長模式還能維持多久是今天必須考慮的問題。信息通信則突破了時空制約,使得信息傳遞、搜尋、處理的成本大大降低。它減少了市場中供求雙方、競爭各方信息不對稱的狀況,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,可促進農業集約化、工業柔性化、城建社區化、交通實時化、商業配送化、金融信息化、教育遠程化、醫療監測化、公務透明化、勞動高級化,成為改造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手段。完成改造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使命,首先要求信息通信業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。 楊培芳認為,通信業在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20世紀80年代,中國經濟發展有三大瓶頸:交通、能源、通信。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,我國通信的瓶頸問題已基本解決,信息通信產業成績斐然。此時又有一種觀點認為,通信發展過快,已經沒有大的發展空間。網絡泡沫的出現更使這種觀點找到了支撐。但實際上,在選取的30個典型國家信息化指數測評中,中國僅以30.6的綜合指數居27位?梢,我國信息化發展空間還比較大,通信業可以成為新經濟驅動傳統經濟向信息經濟過渡的有效工具。 楊培芳告訴記者,通信業和其它行業有一個很大的不同,那就是信息通信具有非常顯著的外部效應,經濟學上稱為外部性,它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的發展,而是為整個社會經濟提供了一個新的、高階段的發展平臺。其次,電信業不同于傳統行業,它具有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,即全程全網和聯合作業。在新經濟特征日漸突出的形勢下,電信業的發展要以新經濟運行規律為指導,由盲目走向理性。楊培芳說,世界上有一部分國家受美國政策效應影響,電信業過度競爭,人為割裂電信網絡全程全網發展規律,使電信業改革遇到困擾。 我國電信業改革相對平穩,但不可否認的是,也出現了互聯互通、無序競爭、管制不嚴等問題,其深層次原因還在于對新經濟條件下電信業自身發展規律把握不夠,受工業結構改革模式影響,出現了諸如電信競爭就是利潤最大化、就是零和博弈等市場教旨誤區。他認為,網絡經濟的一個基本精神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,而是平等、合作、互動三種精神,其核心規律是梅特卡夫法則:網絡功能和用戶平方成正比。所以,理性思考我國電信業改革,應該摒棄新自由主義,在有效競爭前提下輔之以必要的政府監管。在目前電信業資源劃分相對公平下,企業利益應由市場機制進行配置,但更需要與時俱進的電信監管,構建公平有效的競爭平臺。另外,除了法制和監管約束,還應營造非正式約束的行業自律氛圍,從無組織化到被組織化,從被組織化到自組織化,這是電信業改革由盲目到理性的一個精髓。 楊培芳強調,電信業的發展同樣要遵循新經濟發展規律,與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的信息化進程實現互動。信息化與電信業的結合是新經濟的一個新增點,新經濟是以高科技及其產業為支撐,以知識經濟、信息經濟、網絡經濟為主體的。在新經濟條件下,電信業的發展要防止兩種傾向:一是技術更新跟不上;二是技術發展不考慮經濟的可行性,更新過快。解決這兩類問題,要以市場為導向,注重技術的適應性和先進性的有機結合,注重和培育自身業務開發和業務管理的能力。針對市場需求變化快、地區通信發展不平衡問題,電信業要重視區域差異和特點,努力搞好普遍服務;要正確處理入世后電信業“引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戰略之間的關系,提高國際競爭能力,盡快融入到全球經濟發展大環境中。
楊培芳認為,只要遵循新經濟條件下自身的發展規律,樹立以人為本、合作雙贏的統籌發展觀念,形成一個合作、多贏、共生的產業鏈,中國電信業就一定能在不斷跨越中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|